close

18請問侯文詠.jpg

【書名】請問侯文詠:一場與內在對話的旅程

【作者】侯文詠

【出版社】皇冠

【ISBN】9789573331278

【佳句】

♦ 流動著的河流,無由地,就是讓我掉進一種茫然──那種在巨大、無邊無際地存在感底下,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茫然。
♦ 隨著年紀漸長,經驗累積,漸漸明白,自己能知道的,或者能做的,其實很有限......
♦ 往後我的人生中,將要面對許許多多無法圓滿回應、解決的問題。
♦ 當年我曾經天真地以為,人生所有的問題,都會得到解答,所有的疑惑也都能得到回應。慢慢長大,也唸過一些書後,我發現事實並非如此──
♦ 我怕我相信的事情是錯的。
♦ 「答案」是一種有機體──它會隨著時間、經驗的累積,不斷成長、變動。隨著外在環境、人事的變化,答案在未來是會不斷地被推翻、進化的。
♦ 死掉的文字,如何追得上不斷在演化的答案呢?
♦ 人之大患在好為人師。
♦ 小時候,我好想著大大的書包去上學。我以為我會在學校學習思考、體會、尊重、分享,好讓我更懂得享受生命所賦予我的一切,更懂得熱愛這個世界。直到我開始上學之後,我才明白我想錯了。他們說,教育教室競技場,而讀書不過是一場又一場的爭奪戰,為了保持領先,我們放棄了思考、體會、尊重、分享,開始學習平庸、冷漠、虛偽、貪婪。我已經不想再繼續長大了,當我們不再保有孩子的純真時,青春、歡笑、自由與想望也就遠離了,是責怪、互相憎恨、鬥爭、殺戮......直到我徘徊在黑暗與荒蕪裡,直到無助的吶喊與哭泣淹沒了我們......
♦ 從某個角度來說,早熟的他說得都沒錯,但他只是個孩子,應該好好長大,不應該在這個時間點承受這麼多。
♦ 如果他可以好好長大,堅持他所相信的事情,我相信,他的人生一定擁有更大的舞台,他所展現的生命,也一定比現在更精采許多。
♦ 不要讓自己感到挫折,也不要太早放棄。
♦ 現在做不到的事情,不代表以後不能做到。
♦ 請你繼續堅持自己的熱情,如果不能幫助這個世界,那就先幫助這個社會。如果不能幫助這個社會,那就先幫助周遭的人。如果連周遭的人都無法幫助,那就先幫助自己,
♦ 請你用能讓自己快樂的方式好好長大。在這個階段,沒有什麼比這件事更重要了。
♦ 只有先讓自己變成一個幸福、有能量的人,才能用同樣的方式,去扭轉這個世界的自私、墮落、黑暗......
♦ 儘管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答案,也不是所有的承諾都能實現,儘管你的能力永遠那麼有限,但重點不是問題能不能被解決,而是你關不關心,在不在乎。
♦ 只要努力,有些遺憾可以有機會彌補,有些無可挽回的有機會被挽回,有些瑕疵也有機會變得圓滿......我們大部分人的生命─儘管經歷的不同,但不同的經歷,所呈現的困境,從本質上來看,是很接近的。
♦ 我們都是來學習的。很多時候,那些讓我們感到難過、挫折的,正是我們那些沒有學會怎麼面對的事。正因為沒有學會,生命才能用不同的面貌,給我們同樣的功課。正因為沒學好、沒學會,煩惱、痛苦才有機會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在我們的生命中重複。
♦ 關於回覆,與其說是答案,還不如說是對於自己從那時候到現在,到底都學習到了什麼的一個重新檢視。
♦ 我覺得自己已經失去了那種衝刺的心情了。
♦ 眼看此路不通,我只好另闢蹊徑。
♦ 你覺得將來你「自己」能接受這樣的交代嗎?
♦ 難道「我真的就是這麼矛盾」,就是一切的答案了嗎?
♦ 那是你自己的內在價值,還是別人給你的價值呢?
♦ 那種落荒而逃的不安很幽微,卻在我的內心不斷累積,無可脫逃。
♦ 過去我所依賴的價值體系,忽然失去了所有的效能,再也無法推動我往前一點點了。
♦ 支持著你做這件事情的某些基礎被連根拔起,一切都開始動搖。
♦ 我們關心的範圍,造就了我們能力的極限。
♦ 如果一個人從事的工作缺乏「內在價值」時,他可以變得多麼薄弱、有限。
♦ 我考慮的只是做這個工作可以得到什麼(what),或者我如何(how)可以得到這個工作。卻很少想過,我的人生為什麼(why)要從事這個工作,我為什麼(why)喜歡它?它為什麼(why)對我有意義、價值?一個工作本身如果少了這些,不但無法給你的生命帶來真正的滿足感,更無法支撐你長遠地走下去的。
♦ 當你渴望做一件事情,不需要任何理由、也不需要任何報酬,甚至讓你花時間、付錢,你也願意做的事情,就是呼應你內在價值的事。
♦ 看似簡單的事,但能回答的只有自己,不是嗎?
♦ 如果做一件事情,目的是為了外在的報酬──財富、名氣、權勢,或者是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──不管是父母、師長、朋友的,這個動機所呼應的,都算是「外在的價值」。
♦ 絕大多數父母親、師長的忠告都出於善意。這些建議,我們當然應該聆聽、思考。
♦ 畢竟要承擔選擇後果的人是我們自己。
♦ 沒有人能為我們的生命負責。
♦ 最後做決定的人,應該還是我們自己。
♦ 人生無非是在競爭中的領先,靠著那樣的領先累積財富、名氣、權力,並因為擁有這些,因而得到快樂。
♦ 儘管每個人的生命故事各不相同,但是從生命的終點回顧自己的生命時,佔據了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多時間,讓我們每天為此汲汲營營的「外在價值」──財富、名氣、權勢等等,從生命的終點來看,竟然變得無足輕重了。
♦ 沒有任何一個病人告訴我,他們希望賺得更多的財產、贏得更高的知名度,或者升上更高的官階、職務。
♦ 最多人感到後悔的是有生之年來不及跟自己在乎的人好好相處。最懊惱的是和他們之間的不圓滿的關係,幾乎所有的人都可望在臨終前能夠和自己關心的人和解、擁抱、好好告別。
♦ 自己的這一生,到底給別人帶來了什麼幫助,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麼貢獻?
♦ 很多人甚至後悔自己的人生,都在浪費時間......
♦ 在生活中,為了財富、名氣、權勢,我們總是佔用了與自己最親密的人相處的時間。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、驕傲,我們總是輕而易舉地就傷害了別人的情感。為了得到自己的最大利益,我們總是以競爭為名,理直氣壯地就犧牲了他人的權益......
♦ 我們對於生命的前提是有問題的。
♦ 死亡,我們無人能夠倖免。但大部分的時候,我們卻活在一種生命永遠存在的假設之中。因為這樣的假設,我們把生命想像成一個大倉庫,透過競爭、領先,每個人停不下來地為這個倉庫累積更多的財富、名氣、權勢......卻很少有人想過,沒有誰真正能夠擁有這些。事實上,每個人的生命真正能擁有的只是時間。我們不但無法累積什麼,從時間的角度來看,生命其實是每分每秒都在變少的。因此,如果不能按照自己喜歡的想法淋漓盡致地活下去,用所剩有限的時間,去累積倉庫裡面不屬於自己的一切,又有什麼意思呢?
♦ 你用什麼價值去衡量你的人生,決定了將來你會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。
♦ 如果你從自己內在的價值或召喚出發,只要夠努力,將來你還是很可能一樣擁有財富、名氣、權勢。但如果從追求財富、名氣、權勢出發,你只會離自己內在的價值或召喚越來越遙遠。
♦ 只要在一個領域嶄露頭角,財富、名氣、權勢通常都會追隨而至。但弔詭的是,如果一開始你想的是財富、名氣、權勢......這對你在那個領域的成功,幫助並不大。
♦ 財富、名氣、權勢本身不是壞事。但重點是你把這些東西當成是「目的」或「手段」?
♦ 當你把財富、名氣或權勢的追求當成目的時,你的生命變成為了這個目的而存在的手段,你的生命就不是自己的主人了,對不對?反過來,如果你的生命有更重要的內在價值和理想時,擁有財富、名氣、權勢,變成了可以幫你的生命實現這些理想的手段。
♦ 要把生命當成目的本身,而不是達成目的的手段。
♦ 你好好想想吧,別像我這樣悔不當初啊。
♦ 一邊是現實世界,一邊是想像世界,這兩個截然不同世界之間的衝突,在我的內心越來越激烈。
♦ 隨著光影裡面的世界越迷人、深刻,我就感到光影外面的人生淺薄、無趣。
♦ 生活與情緒就這樣變成了無可自拔的惡性循環......
♦ 與其把不要的東西一件一件從抽屜挑出來,不如把所有的東西都倒出來,再把非要不可的東西放進去就可以了。
♦ 原來整理一個抽屜最需要的不是耐心,而是決心。我開始用同樣的想法來審視我的生活,開始問自己,如果生活也是個抽屜的話,什麼是非要不可的?
♦ 這樣的人生繼續再過下去,我會得到什麼呢?
♦ 就算我真的很幸運,都做到了這些,我的人生,總結起來,跟這張空蕩蕩的白紙,還是沒有什麼兩樣的,不是嗎?
♦ 當時的我,並不知道那個選擇對我所代表的意義。
♦ 回過頭來看這個妥協,其實誰也不滿意。
♦ 關於興趣有沒有前(錢)途,根據我的經驗,事實是:你根本不可能知道。
♦ 所有後來把興趣發展成事業的人,在那個當下,都不可能看見前(錢)途到底在哪裡的。
♦ 對許多人來說,因為看不到,所以恐懼、猶豫。因為恐懼、猶豫,所以關於前(錢)途這些現實的聲音會變得巨大、嘈雜,也因為這樣,你越來越不容易聽見發自內心那個隱晦而模糊的召喚。
♦ 當年那個看似無關緊要的選擇──很久之後重新回顧時,我驚心動魄地發現它不只是選擇──更精確地說,它所代表的,其實是在那個選擇之後兩條截然不同的遭遇與命運。
♦ 在當時,身在其中的人是不可能看見這些的。在那個當下,能帶領你走到目的地的,只有內心那個隱晦而模糊的召喚。這是你唯一的憑藉與依靠,你得聆聽他、相信他,緊緊跟隨。
♦ 要求一個孩子,在對自己內在缺乏瞭解、對外缺乏認識的前提下,就為自己訂下一個明確的「志願」,並且全力衝刺,這就和在球被擊中的那一剎那,要求外野手算出高飛球的落點,並在精確的時間移動到落點接住球是一樣的不合邏輯。
♦ 儘管不合理,但一代又一代,我們似乎用著同樣的思維邏輯要求小孩子寫像是〈我的志願〉這樣的作文,很少有人懷疑。
♦ 儘管看不見前途或錢途,但一個追隨內在召喚的人,卻能依據內在模糊的直覺和判斷,努力地去實踐(奔跑)。在實踐的過程中,靠著與外在環境的磨合,一步一步地調整方向,不斷地縮短內在召喚與現實之間的差距(靠近落點),落實那個興趣,直到它變成一個可行,甚至是有前途、錢途的工作(接到了球)。
♦ 這樣的焦慮,對於這件事一點幫助也沒有。
♦ 一個有經驗的外野手面對高飛球被擊出的那一剎那,當他往前奔跑時,他的心裡想到的絕對不會是:「如果現在算不出球的落點,我為甚麼要奔跑?」更不是,「如果我跑了半天,結果沒有接到球,那我不是很虧嗎?」面對同樣的情境,大部分在自己的人生中忍不住會有的擔心、焦慮,為什麼在一個有經驗的外野手身上不會出現呢?答案其實一點也不困難。因為外野手用了一個合理的模式來思考這樣的情境。更重要的,他們相信那個從內心發出的直覺,也相信他們自己一定能夠接到球。
♦ 呼應內在召喚也不保證一定成功。但,眼前的失敗也不能否定你曾有過的努力。
♦ 只要你還年輕,只要你還聽得見自己內在的召喚的聲音,你就還站在屬於自己人生的球場上。
♦ 從內在召喚微弱的聲音,一直發展到成為有前(錢)途的事業,興趣本身很少是不經過轉化、改變的。
♦ 在呼應內在召喚的過程中,如果不是在現實中遭遇了挫折,就不會有這些磨合與轉化。沒有這些轉化,也就沒有適應,當然,也就沒有後來的成果。從這個角度來看,挫折其實是現實所能帶給我們最好的禮物,我們要打開自己的心胸,欣然接受才是。
♦ 正因為需要經過種種和現實的磨合、調適,又無法預期終點到底在哪裡,「呼應內在召喚」的過程其實更接近一場馬拉松長跑,因應這樣的過程,從一開始,就必須有一種能夠長期走下去──或者,更進一步說,讓自己能夠「歡喜自在」的準備。
♦ 很多人宣揚一種破釜沉舟、義無反顧的心態,激昂地和現實悲情對抗。這樣的心態當然令人敬佩,不過,用這樣的策略去面對一場不知終點在何處的長跑,就如同用跑百米的速度去跑馬拉松是一樣危險的。萬一成果無法在短期之內實現,後繼的資源、體力消耗殆盡,反而挫折了個人的決心以及自信。因此,把目光放遠──假如這是一件需要做五年、十年,甚至是更久的事情,用什麼樣的資源、或者什麼樣的風險,是你可以歡喜自在地承受的?有了這樣資源配置的基礎,你才能從容、無後顧之憂,全力以赴地去追隨、呼應內在的召喚。不但如此,你還要保持內在召喚最初開始出現時,所帶給你的渴望、好奇。
♦ 在這條路上,真正能夠推動你的力量,是對這件事自然而然的嚮往與渴望。這和過去的人生督促你追求外在的勝利,追求別人目光中的榮耀、責任......是很不一樣的。
♦ 就像是一場不知道目的地在哪裡的旅行。儘管不知道目的在哪裡,但因為抵達的每一個景點、途中認識的每一個人,都是未曾經歷的,因此樣樣新鮮。像個渴望郊遊的小學生似的,永遠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的期待、驚喜。千萬不要失去這種渴望的心情。少了這樣的心情,這個內在的召喚就不再是內在的召喚了。如果可以的話,甚至不要有非成功不可的期待。並不是要大家不用努力了。既然追求的是自己內在的召喚,當然無時不刻應該全力以赴。但話又說回來了,盡力而為之後,事情的結果,其實是我們無法控制的。試圖去掌握那些我們無法控制的成敗,反而只會讓我們失去那種歡喜的心情。換個角度想,如果未來不存在「一定成功」的保證,很務實地想──我是不是不應該把一切寄望都放在哪個成果之上──而是,在做這些事情的當下,就應體會到這個過程本身的快樂。
♦ 從外在的角度來看,任何的努力,當然都可能成功、也可能失敗。但從生命的角度來看,一個一直歡歡喜喜地呼應自己內在召喚的人,他是不可能有任何損失的,不是嗎?
♦ 挑戰困難的時候,如果一再失敗,你會繼續堅持下去嗎?特別是筋疲力盡,當你完全不確定最後的結果到底會是成功還是失敗,你怎麼知道該堅持、還是放棄才好呢?
♦ 自己的工作狀態──我大部分的作品一開始寫時,離滿意的狀態通常很遙遠。不但如此,在完成之前,通常也總是一再失敗、一再修改,很多時候甚至一點希望也看不見......想起來,大部分時間我的工作面對的都是這樣的挫折,至於作品終於順利完成了的時刻,實在是極其有限的瞬間。
♦ 所謂的J型曲線,指的是當學習者努力掙扎去克服一個新挑戰時,他的技能在剛開始通常會呈現下滑的曲線,一旦通過這些最低點之後,表現就會屢創新高。就像字母J一樣。
♦ 我總會把不順利理所當然地想像成「J」字的最低點一樣,當成是必然過程。或許是因為這樣的工作屬性,就算一再失敗,通常我是會繼續堅持下去的──否則,我大部分的作品根本沒有機會完成。
♦ 假如事情最後的結果注定是「失敗」的話,堅持下去,豈不損失更大?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及早放棄、停損呢?
♦ 讓我們停下來的,是對困難的想像。
♦ 馬拉松拉長距離意味著「身體」以及「心理」的挑戰,特別是到了最後幾公里的路程,往往是最撞牆,也是最容易放棄的一段路。
♦ 優秀的選手總是在最後這幾公里展開攻勢,開始衝刺。因此,最後這幾公里是決定一個選手的成敗,最重要的關鍵。但問題是,你又沒辦法省略前面的路程,只練習最後這兩、三公里。因此,跑到這個階段時,要告訴自己,這是我花了那麼多力氣,好不容易得來最精華、最關鍵的幾公里,一定要好好珍惜啊!
♦ 那個原本非放棄不可的「痛苦」,現在好像開始有了點點不同的「意義」。
♦ 那些在完成之前,感覺不可能、無可超越的事情,當你終於完成了它,從終點回望時,你又發現,原來困難並沒那麼不可超越。
♦ 同樣是兩、三公里的困難,如果那時候可以巨大到無法抵擋,這時候又可以渺小到微不足道,那麼可以變來變去的困難本身,就是虛幻的。
 既然如此,那些讓我們停下來的力量是什麼呢?
 想像。
 真實存在,讓我們停下來的力量,不是困難,而是我們對困難的想像。
♦ 想像中的困難,要如何克服呢?
 賦予那個困難一個重要的意義。專注在那個意義上,靠著那個意義幫你繼續堅持下去。
♦ 「角色本色」只能從兩難時的選擇看出來。人在壓力下如何抉擇,代表他是怎樣的人──壓力越大,抉擇反映出的本性也越真實而深刻。
♦ 在輕鬆時刻,我們不管做了什麼、說了什麼,對於自己「到底是什麼樣的人」並沒有太大的關係。
♦ 在某些特別的時刻,我們面臨真正的壓力、兩難──只有在這樣的時刻,我們所作的選擇,才能證明自己「會有一個什麼樣的人生」,我們一定對自己的選擇有了更深刻的想法。
♦ 我到底想在生命的舞台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?我期許自己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呢?我嚮往一個什麼樣的人生呢?
♦ 每次在困難的情境中,這些想望,總是為我帶來意義和力量,讓我得以面對想像中的困難,繼續堅持下去。
♦ 同樣的距離、人,因為堅持或放棄心態的不同,得到成功與失敗不同的結果──這是因果關係。但是反過來,因為有了「結果注定失敗」的想像或自我暗示,因此放棄──這是完全說不通的因果顛倒。
♦ 這個問題最大的謬誤之處就在於它倒果為因,把本來的因當成果。
♦ 原因可以影響結果,但你卻不可能預知結果然後回頭修改原因。因此,如果說「堅持可以導致成功」,「放棄必然失敗」,是合理的因果邏輯,但因為注定的結果,回頭推論應該堅持或放棄,那就是「果因關係」──這樣的關係,在這個世界,並不存在啊。
♦ 這個道理很簡單,一點也不複雜,想要得到成功,堅持,當然是唯一的選擇。
♦ 理性上,我同意你說的很有道理,也知道堅持是成功唯一的選擇,可是失敗的時候,情感就是很不能接受,覺得不甘心,心想算了。
♦ 依照對於結果的態度,這個世界上的人大概可以分成兩種。第一種人的觀點是:事必有因──就算我們看不出來,但它背後有一定的道理。第二種人的觀點則是:事情的結果不一定有什麼道理,成功與失敗只是運氣使然。你覺得你是屬於哪一種人?
 理智上我當然是第一種人,不過,情感上我覺得我是第二種人。
 我很不甘心,覺得我這麼努力卻失敗了,這一點道理也沒有,非常不公平。
 因為情感認同第二種人的想法,所以你認為這是你運氣不好。
♦ 既然你努力或不努力一切也沒有什麼差別,所以你就放棄了努力。
 放棄努力的結果是什麼,你應該很清楚。
♦ 你會問我這個問題,一定是因為這個困擾還存在。困擾之所以繼續存在的理由,是因為你選擇了一個無法解決問題的觀點,這你自己心裡應該很清楚。問題既然沒被解決,就算你不理它,它還是一樣會來煩你,不是嗎?
♦ 如果不想在一直走不通的觀點裡面繞圈圈,至少換個方向,換個觀點。
♦ 所有的結果,都是有道理的。
♦ 當你失敗時,展現在你眼前的,只有兩種選擇:第一種,我這麼努力卻失敗了,真是不公平,不甘心,決定不跟你玩了。第二種是,接受這個結果,想想其中的道理。然後告訴自己,只要我多掌握一些過去沒有掌握的因素,或者用更多的時間、力氣努力,其實我是很接近成功的。沒有別的選擇了。這兩種選擇,你覺得哪一種會讓你心情好一點?會讓你更容易成功一點?
♦ 放棄,其實比堅持下去更難。
♦ 堅持繼續做下去的心情我明白,但就像你說的,堅持不一定成功,但放棄必然導致失敗。
♦ 你的人生難道沒有一直堅持,可是卻一直失敗,到了最後,心灰意冷,終於決定放棄了的時刻?如果有的話,在決定放棄的時刻,你是用什麼樣的理由說服自己的?
♦ 放棄的時刻,說實話,我人生的經歷的也不算少。但回想起來,因為一直失敗、一直失敗,以至於心灰意冷──因為這樣的理由,導致了自己主動放棄的情況,好像真的很少。倒不是強調自己有多麼堅強的意志,而是說,放棄的理由可以有許許多多,在這麼多的理由中,「心灰意冷」絕對不是一個好的選項。
♦ 放棄還需要什麼理由啊?當然需要。對我而言,不需要的理由是堅持,而不是放棄。
♦ 如果人生不是真的非這樣不可的話......
♦ 是的,另一種可能的生活──不管已經失去的,或是還沒有得到的。從來不敢、也沒有想過的,另一種可能的生活,浮現了上來。
♦ 推翻了人生不是非這樣不可的假設,開啟了所有關於「另一種可能的想像」......
♦ 大部分的時候,放棄其實是比堅持下去更難的決定。但看見了「另外一種」或「更好」的可能,因而放棄眼前堅持的事,和因為「失敗」、「挫折」而放棄了堅持,對我來說,是完全不一樣的兩件事。
♦ 那些失敗──有許多來自放棄,當然,也有許多來自堅持。
♦ 不管堅持、或放棄,只要生命繼續走下去,事後你總是會發現,比成功或失敗的結果更重要的,或許是那種對自己的人生心安理得,沒有遺憾的感覺。
♦ 堅持卻失敗了,結果雖然有點失落,但對於自己的生命卻沒有什麼遺憾。萬一盡力了,無論如何都還是無法成功,非得放棄不可,在所有的理由裡,最能讓我感到安心的,幾乎都是那種關於「更好的可能」的思維。
♦ 原來我可以用不同的觀點去切換這個開關。因為這個開關切換了,心情也變得不一樣了。
♦ 「情緒」對應的不是「發生的事」,而是對於發生的事的「看法」。當我們用負面的角度看待時,我們感到難過。當我們用正面的角度看待時,我們感到快樂。
♦ 快樂或痛苦,與其說決定於發生了什麼事,還不如說,更重要的關鍵還在於我們對事情的「看法」。
♦ 很多時候,我們無法左右發生的事,但卻可以改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。這個能夠改變、切換的「看法」,顯然就是「開關」之所在。
♦ 這個世界可以分成兩種人:第一種是:只能從一種固定的角度看見世界的人。這是所謂「大人」。第二種是:能從許多不同己的角度去看見世界的人。這是所謂「小孩」。
♦ 這很奇怪,既然所有的大人都是小孩變成的,為什麼小孩看得見的東西大人反而看不見呢?在我看來,大人本來是看得見的,但是因為想法漸漸被財富、權利、名氣、速度、效率......等等這個世界上大家追求的東西所吸引,漸漸只看見這些東西──就像兩眼視力不均等時,視力好的眼睛會取代視力不好的眼睛,主導視力一樣,久而久之,大人漸漸就喪失了「看見」的能力。
♦ 然而,所謂「看不見」的東西,果真不存在?喪失了「看見」的能力的大人,到底又失去了什麼呢?
♦ 大人都只能從一個固定的角度去看世界。因為看世界角度狹隘,因此看不到其他人眼中的世界。當大家都堅持自已看到的世界是唯一的真理,並且不惜一切代價捍衛真理時,衝突、紛爭自然也就在所難免了。
♦ 陌生人一夜之間可以變成愛人,愛人也可以反目成仇變成陌生人。
♦ 事實上,主動的是我們的一念之間,被動的是認知、情緒。
♦ 只要用自己一念之間的力量,我們就可以改變我們的認知。只要認知改變了,情緒自然也就隨著轉變了──一切就像只要移動了形體,影子也就跟著一棟那麼簡單、容易。
♦ 在對方眼中,我應該也有不少問題吧?如果兩個人實在不合適,分手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吧?與其浪費更多的時間抱怨對方,為什麼不利用往後的歲月中,好好善待自己?
♦ 凡是過去,皆為序章。
♦ 如果可以從這次的不如意中看到真正的問題,並且吸取教訓、彌補不足,這樣,這次的失敗豈不值回票價嗎?
♦ 這樣的錯誤,到底是來自我們不知道有這樣的觀念?或有這樣的觀念,卻不熟悉操作?或者有觀念、也熟悉操作,卻在過程之中,粗心大意?
♦ 不管發生了多麼痛苦、傷心的事情,除非我們願意,否則,沒有什麼真的能夠傷害我們。
♦ 我們希望你能好好長大。將來有一天,你變成了一個更有能力的人時,你可以影響更多的人,替我們幫助更多的人。
♦ 我們總是把「得到」、或者是「擁有」當成快樂唯一的根源,並且用這個來衡量自己人生的成功與失敗,卻很少想過,這樣的想法,其實是有極限的。
♦ 事實上,當「得到」、「擁有」不再能滿足我們時,能為別人「付出」什麼,反而提供了一線解決問題的曙光。
♦ 當我們感到痛苦、煩惱的時候,這個煩惱、痛苦,很少不是繞著自我為中心的。當這個「自我」得到了什麼、擁有了什麼時,我們感到快樂,當這個「自我」得不到什麼,或失去了什麼時,我們感到痛苦。
♦ 因為我們看不見其他的可能,因此只能繞著得不到的、失去的一切,試圖挽回。但在很多情況之下,我們所有試圖挽回的努力,只是徒勞無功。於是我們陷入更大的傷心、痛苦之中,戲劇用各種方式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,並且放大這樣的傷害,惡性循環。
♦ 我們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原來自己不但擁有這麼多,同時,還可以有這麼大的力量,發揮這麼大的價值。因為不再以「自我」為中心,許多因為得不到、或失去的煩惱漸漸減少了。因為關心別人,在看見別人的快樂時,我們也看見了自己的價值。
♦ 多一點別人,少一點自己。
♦ 在你幫助別人的過程中,你幾乎不可能自己得不到好處。不但如此,當你用這樣的想法去面對自己的人生時,長期下來,你會發現,你所得到的往往遠遠超過你的付出。
♦ 焦慮是虛幻的。
♦ 這個不切實際的期待所創造出來的焦慮,當然,也就是虛幻、不真實的。
♦ 基本上,焦慮都是由虛幻、不真實的期待構成的。
♦ 讚美一個焦慮的背後對應著一個期待,而這些期待,都是以「自我」為出發點的。
♦ 重新審視一遍自己的焦慮之後,不難發現,正因為這些期待都是以「自我」為中心出發,因此它的視野既狹窄又侷促。也因為看不到全貌,這些期待,對於你想做好的事,幫助其實很有限。
♦ 事實上,你只要稍微跳開這個「自我中心」,從別人的期待、需求重新想想整件事,其實並不難發現,我們的焦慮並沒有我們自己想像的那麼真實。
♦ 如果可以把心情與感動與別人分享,你會感到很快樂,不是嗎?可是,現在,為證明你努力的成果,這個快樂看不到了。如果動機沒改變的話,你是不是從這個出發點,重新再想想呢?現在你的焦慮,真的是你想分享給別人的嗎?
♦ 好好練習,是唯一的真實。
♦ 一個又一個的失望簡直像是一波又一波的重擊,眼看這轉彎之後無盡的上坡,上坡之後又是無盡的蜿蜒,我早已心灰意冷。
♦ 不要看終點,那只是幻象。專注著腳底下的路,那是你現在唯一能擁有的真實。抓住這個真實,一步一步踩,你一定可以踩到終點的。
♦ 叫我不要想結果?
♦ 「過程」比「結果」重要。因為過程是掌握在我們手裡的,是我們能力範圍內可以決定的,而結果大部分卻決定在於別人做了什麼。
♦ 試圖去掌握那些無法掌握的事情,對於你並沒有任何幫助。設定一個能夠達成目標的計畫,並且把它分解成每天的待執行內容,讓自己專注在每天、此時此刻的練習中,一步一步達到那個結果。從結果──計畫──每日──此時此刻的練習,那些無法掌握的事情,變成了能夠掌握的事情。而我們的注意力,也從到底會不會成功這些虛無縹緲的質疑,變成了很實質的,此時此刻的投入與訓練。
♦ 你越是去思考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,你就越是無法專注在此時此刻的訓練。反過來,你越是專注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面,你對事情的結果就越有幫助。
♦ 面對結果不確定的艱鉅挑戰,你必須為你想要的結果設定計畫,並時時刻刻信靠它、信仰它──除此之外,沒有別的辦法了。
♦ 這些追隨著嚴謹的計畫的練習,是「一次又一次地預演自己的成功」。
♦ 心情歸心情,現實歸現實,並不是人生所有的事──特別是那些跟基因有關的,都能像電影演的那樣,光靠著決心、勇氣就能扭轉局勢。
♦ 既然如此,為什麼不開開心心地接受這個事實呢?
♦ 何不乾脆把期望值定在零分呢?從零分的期望值出發,考試的過程變成了一燙發現之旅。每做完一題,心情就多充實一分。一路走來,就像是撿糖果的小孩一樣,一題接著一題,驚喜不斷。
♦ 接受所有可能的結果。
♦ 不是「不想結果」,而應該說是不期待,並且接受所有可能的結果。
♦ 既然成果發表會展現的是你學習的成果,那就沒有什麼成果不能接受,不是嗎?畢竟這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。不管發表的結果滿不滿意,你都還會繼續學習下去的。而只要你繼續學習下去,你就會不斷進步,越來越好的。
♦ 只要你想練,時間就擠得出來啊......
♦ 沒舉手所代表的意思,很多時候,純粹只是沒有舉手罷了。
♦ 你不能因為自己的閱讀觀點太狹隘,見樹不見林,從一棵樹就否定一個森林。對我來說,這樣的挑戰,當然令人期待。
♦ 就像游泳一樣,光是有觀念或思維是不夠的。你必須透過自己不斷地去練習,這樣的觀念或思維,才可能成為你自己的一部份。否則,思維是思維,你還是你,你們之間一點關係也沒有。是吧?
♦ 必須先有觀念,你才能夠去反覆練習、映證。
♦ 把你學到的「思維」,用來重新「檢視」自己過去的生命,同時放進現在的生活中,不斷地「練習」。
♦ 當你對一件事情渴望時,那件事情對你而言就有了價值了。
♦ 你必須先有對新格局的「渴望」。因為渴望,所以你想改變。也因為想改變,因此你尋找不同的思維。因為尋找,所以你發現。因為發現,所以你展開了學習與行動。你必須讓你的「渴望」成為你的動力。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帶著你跨越必然的障礙,達到你想要的目的。沒有真心渴望,就沒有真正的格局。
♦ 應該把看書當成吃東西似的──隨時隨地可看、各式各樣都看,而且「不看會死」的那種事情。
♦ 讀文學書或閱讀非文學書,只要是書,都很好,而且也很迫切。
♦ 我自己的生命,我愛怎麼樣就怎麼樣。
♦ 「自己覺得有道理」和「別人覺得有道理」的意見,最大差別在於能不能體會別人的感覺。
♦ 忽然有種感覺,覺得自己完全可以理解作者心中的情感──或者說,反過來,有種自己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,被很深很深地理解了的那種感覺。那種文學時刻很神奇又難以形容,像是觸了電的感覺。
♦ 人生的苦痛,自己將來也一定同樣地必須承受。
♦ 文學真正令人著迷之處,其實是在那個文學時刻所帶來的「感同身受」。
♦ 大部分時候,人只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裡面,我們的內心像是個小小的牢籠。
♦ 閱讀時,我們同時是自己,也是別人,世界對我們而言,變得又大又開闊。
♦ 那時候,他需要的,無非只是一點支持與勇氣而已。
♦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緊密相連的。
♦ 故事是把觀點或想法傳達給別人,最強而有力的橋樑。因為是故事,所以容易引起共鳴、被記住,因為被記住,所以留下來了。
♦ 一個沒有故事的人生,那是你們真心想要的嗎?那可真的要很認真、嚴肅地好好反省反省了。
♦ 這些問題,就這樣糾纏他們,持續了好久,像遊樂園裡的旋轉木馬一樣,似乎只要馬達繼續轉動下去,騎在木馬上的人就永遠繞圈圈重複,看不到盡頭。
♦ 開始一件事,或一段重要關係時,我會寫下為什麼開始這件事的三個最重要的初衷。等過了一段時間,發現自己對這件事或關係有所懷疑時,會再回頭看看當初這三個初衷。對我來說,如果三個初衷都還在,那當然沒什麼問題。萬一還剩兩個的話,通常我自己不排斥再撐一下,如果只剩下一個或一個都不剩,挽回的機會就很小了。
♦ 重要的不是我,而是你必須說給你自己聽。
♦ 或許,我們的初衷都錯了吧?
♦ 或許有比那三個初衷更深刻、更重要的事情,當初我們並不瞭解。
♦ 人是萬物的尺度。但問題是:如果你對這個尺度的認識有問題,或者這個衡量的尺度是扭曲的,那麼,你衡量世間一切萬物所得到的結果,當然也是錯的。同樣的,如果不回頭好好地探索自己、認識自己,一直向外追逐,真的能找到我們想要的快樂和幸福嗎?
♦ 會不會,最大的問題,是我們和自己其實並不熟呢?
♦ 是佔有,還是付出?
♦ 關於愛的目的,有一種是佔有,滿足自己,另一種是付出,讓對方感到快樂。你覺得哪一種愛會為你帶來真正的幸福?
♦ 回到事情的本質思考,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♦ 我的生命很圓滿,沒有什麼好遺憾的。
♦ 當生命遭遇困境、或重大選擇時,經驗固然很好,但比經驗更重要的是回到問題的本質,從那個本質的角度來思考、選擇。愛一個人的時候,去思索愛的本質是什麼?當我們對自己從事的工作感到困擾時,思考這個工作的本質是什麼?對自己的決定不安心時,思索這個決定的本質是什麼......只有回到這個本質的思考,我們在取捨之間,才有更重要的標準。有了這樣的標準,我們在面對自己的決定時,才能有真正的安定和開闊。
♦ 所謂的本質,指的是一開始,你和某一件事情產生關聯,最基本、也是最重要的理由。
♦ 這是你的生命中很重要、真心想要的事吧?
♦ 大部分的時候,我們的人生,都只是被動地反映這個世界丟給我們的問題。直到最後,這些情緒淹沒了我們,讓我們再也看不見事物的本質,從那個角度思考。
♦ 正是因為黑暗,所以天使的光芒才容易被看見,不是嗎?
♦ 這個最壞的時刻,不也正是最好的時刻嗎?
♦ 你到底想要為自己的生命作主呢?還是讓周遭那些敷衍、推託的人,為你的生命作主?
♦ 許多人小時候夢未來要改變世界,但長大後離這個夢想越來越遠,甚至試圖讓自己不要被世界改變......社會似乎教導我們以短視近利速成的方法前進,我們都知道問題,卻似乎無能為力,最簡單的從自己做起,似乎又太慢;我們是否能用什麼簡單有效的方式影響這個社會,讓它因我們有些不一樣?如何持續對與理想背道而馳的世界充滿熱忱?
♦ 有人感嘆世代代溝,也有人感嘆世界變化太大,但換個角度想,不管歲月如河流逝,人關心的事情一直是相去不遠的。
♦ 當然,這些一代又一代,幾乎是重複的問題,並沒有什麼簡單的答案。
♦ 世界是可以被改變的。
♦ 你這一輩子,到底是想救人還是害人?
♦ 這是個以個人利益,以自我為核心,以競爭為遊戲規則的世界,我們相信權力、學歷、名氣、財富,是通往快樂人生的唯一手段。我們崇尚競爭、追求勝利。這樣的核心價值,普遍地滲入醫療、教育、傳媒、商業......的領域。於是我們有各式各樣為了領先不擇手段,為了自身利益不惜傷害別人的人,種種墮落、沉淪。人人追求快樂的結果,我們變得越來越不快樂。但除了繼續競爭、繼續追求個人的領先之外,我們無可奈何又充滿無力感。繼續無止境地這樣走下去,這個世界到底要把我們帶到哪裡去?
♦ 誰是受教育的主體?是孩子,還是我們的體制?教育是在傳遞知識給孩子,還是用考試在篩選,分類孩子?
♦ 整個受教育的過程,我們到底是教導孩子學會思考、關愛、分享、尊重?還是,我們只是複製了整個社會私利、競爭的價值給孩子?
♦ 更令人挫折的是,隨著社會的分裂,人與人之間地信任遭到撕裂。
♦ 現實是如此之沉重,難以撼動。
♦ 這些微細的差別,在那時,我未必能信現在這麼清楚地察覺。
♦ 看著這一切的混亂,我的心情低落到了極點。
♦ 萬一我相信的是錯的,怎麼辦?
♦ 你仍然對這樣的夢想存在熱情嗎?
♦ 不合理的事沒有任何改變。
♦ 你變成一個怎麼樣的人,就決定你存在一個怎麼樣的世界。而這一切,其實是由你自己的選擇所創造的。
arrow
arrow

    幻化成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